第909章 如坐针毡
小胡子一直试图控制国防军,但由于容克贵族的抵触,始终没能如愿。
无奈之下,小胡子才将冲锋队升级为党卫军,自成体系,独立于国防军之外。
德国精英军官都在国防军体系内,党卫队除了忠诚之外,不说一无是处,也和国防军相去甚远。
党卫军的忠诚,也仅仅是对小胡子本人而言。
国防军忠于德国。
古德里安作为“闪电战术”的创始人,在国防军内的地位非常高。
古德里安和一众国防军官被捕,迅速在柏林引发轩然大波。
小胡子遇刺后,盖世太保疯狂出动,超过7000人被捕,20余名将军被处决,40多名将军被逼自杀,大部分都属于国防军体系。
这些被捕的和被杀的,并非都和刺杀事件有关,很多人仅仅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对德国现状,以及对小胡子本人的不利言论,也被盖世太保的株连。
对于盖世太保的行为,国防军本来就已经忍无可忍。
古德里安遇刺后,越来越多的军政要人前往霍亨索伦家族领地拜访威廉王储,希望威廉王储能主动站出来力挽狂澜。
柏林暗流涌动的同时,在法国登陆的英美联军面对德军装甲部队的围攻,不仅没能按照艾森豪威尔的要求扩大登陆场,向法国腹地发起进攻,反而损失惨重,依靠海军和空军的帮助,才勉强维持不败局面。
让艾森豪威尔绝望的是,小罗斯福和丘吉尔出于政治考虑,要求艾森豪威尔继续向诺曼底增派兵力,至少要将法国占领。
综合前线的情况,艾森豪威尔决定撤军,寻找更合适的登陆场。
这个决定遭到阿瑟·特德和蒙哥马利的强烈反对。
阿瑟·特德是英国空军元帅,担任联军副总司令。
蒙哥马利担任陆军总指挥官。
蒙哥马利的建议立即在加莱组织第二次登陆。
诺曼底登陆发起前,联军为迷惑德军,对加莱进行重点轰炸,德军在加莱修建的防御工事损失惨重。
联军在诺曼底登陆后,伦德斯泰特将加莱地区的守军调往诺曼底参战,造成加莱地区实力空虚。
蒙哥马利建议派出巴顿指挥的美第三集团军从加莱登陆,成功的可能性极大。
巴顿指挥的第三集团军,是此次登陆战役的总预备队。
“不行,德军在加莱周边至少还有6个师,如果我们在加莱登陆,最多是第二个诺曼底,成功的希望非常低。”
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沃尔特·史密斯态度坚决。
有些话,史密斯没办法说的太明白。
第三集团军是美军,英军已经无兵可派,如果在加莱阻止登陆,只能由美军负责。
上一次世界大战,英国躲在俄罗斯和法国身后,损失并不严重。
这一次法国人看透了英国人的虚伪,不想再成为英国的盾牌,英国肯定要拉美国下水,无论如何是不会退兵的。
“如果我们将刚刚抵达的美军也派往加莱,成功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。”
蒙哥马利死道友不死贫道。
美国的战争潜力还是非常大的,自美国决定参战后,平均每个月都有30万美军抵达英国。
“与其在加莱登陆,我们不如祈祷俄军恢复进攻。”
史密斯没好气儿,对英军非常失望。
英国人坑队友已经成为传统,在诺曼底登陆的英军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战斗意志,在宝剑海滩登陆的英军,甚至没有和在朱诺海滩登陆的加拿大军队完成会师。
英国陆军虽然菲拉不堪,大英帝国毕竟余威犹在,美军本以为英军会一鼓作气,将不列颠空战中的仇恨,全部发泄到法国境内的德军身上。
让人没想到的是,英军在诺曼底登陆后,表现出的不思进取简直让人不可思议,他们的任务似乎只是开辟登陆场,完全没有向法国腹地发起进攻的欲望。
这也不能怪英国人。
如果仅仅只是遭到德军的围攻倒也罢了。
<div id=“pf-15812-1“ data-format=“audio“ data-lazy=“false“>
连诺曼底地区的法国人似乎也不欢迎联军的到来,这让史密斯实在是无法理解。
英美联军在诺曼底登陆,是想将法国人从德军的奴役下解救出来,维护法国的独立和自由,法国人为什么不欢迎?
这要问英美两国的空军了。
在联军登陆前的几个小时,英美空军出动2000余架轰炸机,对诺曼底地区的有价值目标进行狂轰滥炸,不仅德军,诺曼底地区的法国人也损失惨重。
德国打法国的时候,法国赶在巴黎沦陷之前停止抵抗,法国南部几乎没有爆发战斗,普通法国人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。
法国投降后,德国解散了法国的所有政党,公会,禁止组织公共集会和一切示威。
这些原本应该对法国的自由皿煮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,却使困扰法国多年的党争神奇般的消失,法国工人也不再罢工了,没有隔三差五的内阁倒台,没有了让法国人一贯为之骄傲的皿煮选举,法国人惊讶的发现,没有了那张选票,他们的生活不仅没有受到影响,反而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平静生活。
对于相当一部分法国人而言,他们不想再回到以前的社会中,现在的生活似乎也不错。
所以在诺曼底登陆的英美联军,不仅没有收获法国人的鲜和赞美,反而得到了不少咒骂和白眼。
英美联军可不会不拿群众一根线。
双方相持不下,丘吉尔心急如焚。
法国战役结束后,德国政府向英国释放和平信号,愿意和英国进行谈判,以和平的方式结束战争。
当时英国的首相张伯伦是倾向于和德国谈判的。
由于丘吉尔的坚决反对,谈判才没有开启。
随后开始的不列颠大空战,导致英国损失惨重,为了转移德国空军的目标,丘吉尔率先组织了对柏林平民的轰炸,导致德国空军轰炸伦敦民用设施作为报复,这对丘吉尔的个人声誉造成严重影响。
现在英国国内,关于丘吉尔利用世界大战谋求个人利益的声音不绝于耳,越来越多英国人认为,丘吉尔是出于个人原因,才坚持不和德国进行谈判。
这还真不是。
如果和德国开启谈判,那么不管最后的胜利者是德国还是俄罗斯,英国都将彻底被边缘化,失去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力。
丘吉尔很清楚,一旦和平降临欧洲大陆,将是英国的末日。
所以即便德军按照丘吉尔的要求退出法国,丘吉尔也不会停止战争。
艾森豪威尔意志坚定,丘吉尔找艾森豪威尔沟通无果,于是主动致电华盛顿,希望小罗斯福出面,督促艾森豪威尔发起新的进攻。
小罗斯福左右为难,他同样背负着巨大压力。
美国的参战,遭到在美德裔,以及相关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。
小罗斯福已经开启了自己的第三个任期,他主导的国家资本主义,使美国相关利息集团的发展严重受限。
对于小罗斯福来说,他唯有带领美国赢得世界大战,并且让美国成为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者,小罗斯福本人的声望,才不会受到总统任期的影响。
否则一个“贪权恋栈”肯定是逃不掉的。
“除非我们从诺曼底退兵,否则俄罗斯不会恢复进攻。”
胡佛带来的消息,让小罗斯福的彻骨冰寒。
“联系尤里耶夫大公,我要和他当面聊聊。”
小罗斯福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俄军是否恢复进攻,不仅关系到诺曼底十余万美军的命运,而且关系到欧洲的未来。
现在情况已经很明显了,不管诺曼底能打成什么样,俄罗斯对欧洲的影响力都已经无法遏制。
小罗斯福并不在乎英国的未来。
如果欧洲未来的主宰注定是俄罗斯,美国肯定要搞好和俄罗斯的关系。
只有这样,美国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。
(本章完)